发布时间:2022-11-11 10:28:51 浏览量:8692
摘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师资的选聘、培养、使用是农村基层干部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探析专职师资队伍和兼职师资建设路径,构建“能干会教”“干而论道”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师资体系,为干部院校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农村基层干部;干部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基层落细落实的执行者,是释放基层党组织活力、提升组织力、凝聚力和服务力的推动者,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践行者,其素质高低、能力好坏,既是我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202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颁布,明确提出提高农业农村工作干部队伍能力和水平,加强乡村干部培训。加强乡村干部培训,尤其要注重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工学矛盾突出、难以接触优质教学资源等客观现实,能够帮助农村基层干部克服视野局限、思想僵化、理论束缚、方法短路等主观难题,实现从“想干事”到“会干事”再到“能干成事”的转变,更是国家实施基层干部战略性培养的重要抓手。因此,要深刻认识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加大师资“选、育、管”力度,不断完善和建设专家学者讲理论、领导干部讲思路、一线干部讲实践的“能干会教”“干而论道”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师资体系。
一、兼职培训师资的选聘
兼职师资队伍是基层干部培训师资结构和数量的有益补充。加强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是顺应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破解自有师资力量不足,实现干部培训资源优化整合与共享共用的现实途径。因此,要持续不断拓宽师资遴选渠道,通过组织条线推荐、干部群众推崇、同行专家引荐、实地走访调研、办班留存等方式[1],面向各级各类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和优秀基层干部等群体,组建“高校”型、“党政领导干部”型、“一线基层干部”型三类干部培训兼职师资库。
(一)“高校”型师资选聘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高校”型师资选聘资质有五,即“对党忠诚、政治坚定”、“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掌握培训理论和方法”。“对党忠诚、政治坚定”强调的是师资选聘的政治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强调的是师资选聘的职业素养,“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强调的是师资选聘的专业素养,“掌握培训理论和方法”强调的是教学素养,政治素养、职业素养、专业素养、教学素养构成“高校”型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师资选聘的必备条件。
1、对党忠诚、政治坚定
“对党忠诚、政治坚定”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中“师资队伍要求”的第一标准,也是“高校”型师资选聘的底线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对“对党忠诚”有明确指示,“对党忠诚,就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同时,要求在思想上持续淬炼党性,以实干担当打磨忠诚底色。政治坚定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的坚定。“高校”型师资尤其要坚持姓党原则,突出政治优势,锤炼政治意志,涵养政治品质,塑造政治素质,自觉严守意识形态阵地,不断提高“政治三力”,把个人价值追求同党和国家干部培训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做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新时代干部教育工作者。
2、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型师资选聘的前提。“高校”型师资必须遵循与其职业特点相适应的行为规范、道德情操、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要自觉将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纳入职业生涯规划,将师德师风融入干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中。要弘扬重内省、重慎独的优良传统,襟怀坦荡,追求高尚,在细微处见师德,在日常中守师德,养成师德自律习惯[3]。
3、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
理论政策水平是“高校”型师资专业素养的体现。理论政策素养涵盖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理解的深度、广度和贯彻执行的力度。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自觉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看待问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中蕴含的规律讲清楚、讲透彻;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能够准确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科学把握决策部署的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基层干部培训现实需求。
4、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高校”型师资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专业知识。所谓扎实的专业基础,就是精通自己所教学科或所在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所谓广博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够熟悉和掌握所教学科或所在领域最新动态,还要紧密结合不断发展的实践和教学实际,不断拓宽知识面,夯实知识架构体系,以满足基层干部能力建设专业化需求。
5、掌握培训理论和方法
掌握培训理论和方法是教学胜任力的彰显。对于“高校”型师资而言,应熟悉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教育培训、干部能力等重要论述,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相关规划、要求等学习研究,深刻把握“两个规律”即“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干部成长规律”,自觉加强全国各大优秀干部培训院校的经验学习、同层级干部培训院校的工作借鉴、不同类型干部培训院校的做法参考。同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了解农村基层干部知识结构、思想动态,深入研究农村基层干部素质能力标准、学习特点等,准确把握组织需求、岗位要求、干部诉求,革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教学组织,完善教学体系,优化加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课程的有效供给。
(二)“领导干部”型师资选聘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领导干部”型师资资质选聘主要来源有三,一是组织条线、农业农村条线、民政条线等政策管理、执行、监督等职能部门,重在涉农政策法规、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支农惠农政策解读;二是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相关部门,重在农业政策法律法规、农业产业科技、实用技术等方面培训;三是其他培训需求,如新技术新知识新产业等知识培训,以此强化拓展基层干部视野。
“领导干部”型师资选聘要注重厘清三个关系,即“高校”型师资和“领导干部”型师资的关系、“领导干部教”和“教领导干部”的关系、不同“领导干部”型师资配置的关系。一是“高校”型师资和“领导干部”型师资的关系。“领导干部”型和“高校”型师资各有特长,“高校”型师资在用学术讲政治方面较为明显优势,但也有部分劣势。部分“高校”型师资存在理论水平较高但政策水平不强, 专业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主要表现在缺少对政策顶层设计的深度介入和对政策运用到基层实践问题的锻炼和历练。而“领导干部”型师资多为决策的制定者、政策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对政策的理解、把握、运用、消化能力强,能够有针对性地将政策要求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加以统筹,为干部学员释疑解惑。“领导干部”型师资配置是对“高校”型师资供给的优化补充,能够进一步化解干部教育培训“学而不信、学而不化、学而不用”问题。二是厘清“干部教”“教干部”的关系。“干部教”本身是领导干部帮助干部学员更好地解读各类政策资讯、分享学习资源和实践信息、实现交互思考的过程。“教干部”本身是对领导干部自身政策理论水平的领悟能力、研究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检验,能够有效形成倒逼机制,促进领导干部形成以讲促学、以讲带学的工作作风。也可以说,“干部教”“教干部”本身就是个良性循环圈,是一个“干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干什么”的过程。三是厘清不同“领导干部”型师配置的关系。不是所有的领导干部都适合教干部,有的领导干部擅于执行不一定善于总结,擅于思考不一定善于表达,擅于统筹不一定适宜培训需求。因此,农村基层干部培训“领导干部”型师资的选聘要综合考量、按需匹配。不同职级职务“领导干部”型师资各有其长,职级职务较高的领导干部往往是政策的制定者或参与者,对政策理解较为深入、系统性强,同时具有丰富的领导经验和工作阅历加持;一般职级职务往往是政策的助推者、执行者、宣传者,熟悉基层发展规律、深谙问题解决之道;专业型、技术型干部则有着较强的专业背景优势,善于案例解析、技术辅导、问题回应等。此外还要善于挖掘“学转官”“官转学”类干部,他们既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专业素养,又能够见之于行动、付诸于实践,将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转化为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体现,转化为驾驭课堂的方法和技巧。
(三)“一线干部”型师资选聘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一线干部”型师资选聘资质有三,即“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相关涉农文件多次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重要论述[4]。“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既是当前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标准要求,也是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一线干部”型师资选聘的必要条件。
1、“懂农业”
“懂农业”是“一线干部”型师资对职业专业认知的体现。“懂农业”,熟谙“三农”政策与国家最新战略规划,了解农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经营方法等。值得注意的是,“懂农业”传递的不仅仅从理论、技术、方法等维度解读,而是从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等多维视角全方位地“懂农业”。这就要求干训师资一是加强理论武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自觉加强“三农”理论政策研究,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适应乡村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要求,聚焦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现实问题,将理论、专业优势转化为干训课程资源。二是加速理论实践应用。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将理论知识向生产实践转化,更好地应用到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为乡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增添助力。
2、“爱农村”
“爱农村”是“一线干部”型师资对职业价值认同的体现。“爱农村”,热爱农村生产生活,对农村的发展现状、规律特征、价值功能、社会文化结构等有深入地了解。这就要求干训师资一是在情感上融入基层。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知之深,爱之切”的“三农”情怀,发自内心地认同乡村文化的价值观念。二是要行动上融入基层。主动融入农村、下沉基层一线、深入田间地头,以乡村发展难点、痛点、堵点为导向,围绕“乡村建设与规划如何落地、乡村治理如何开展、党建引领作用如何深化、人才短缺如何破题、乡村文化如何繁荣、生态如何保护”等现实问题,潜心开展调查研究和实践淬炼,以提升解决乡村振兴实际问题的能力。
3、“爱农民”
“爱农民”是“一线干部”型师资对职业情感维度的体现。“爱农民”,对农民群体怀有深厚情感,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意愿,以为农民谋福祉为根本依归,转化为志立于“三农”工作者的热情。这就要求干训师资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深入了解农民群体的价值需要、认知结构、思想观念等,真诚倾听农民心声、关心农民疾苦,以农民的诉求和期盼作为干部培训的努力方向,切实增强投身农业农村事业的认同和推崇。
二、专职培训师资的培养
专职培训师资队伍培养是干部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专职培训师资应满足干部学员理念创新、做法先进、知识前瞻、实操可用等培训需求。当前,不少干部院校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培养理念错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部分干部院校专职师资队伍建设起步晚、力度小、主攻方向模糊,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布局不相适应。专职培训师资队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干部培训讲台难度较高,教师的资质阅历禀赋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个体认知自觉、行为自觉,更离不开群体联动,组织支持,这四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专职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动力结构。
(一)组织层面:推动老中青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发挥中坚教师的引领示范
“老中青”三级梯队建设分为纵向锚定进阶路径和“横”向联和培育平台。“纵”向锚定进阶路径指通过传、帮、带教制,构建“老中青”三级梯队式师资队伍建设,并为其提供由易到难、阶梯递进、节点跃升式路径。“老中青”三级梯队立足教师个人成长特点划分为一至三级梯队。一级梯队以名优名师为主,名优名师一般具有较高的专业授课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丰富的授课经验和一定的授课影响力,在教科研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成果积累和开拓创新性,其教学形式一般以讲授式为主,从战略培养上以理论架构、知识重构、教研一体等能力的跃升为主要目标;二级梯队以优秀骨干教师为主,优秀骨干教师一般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资历,对干部培训事业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但离娴熟驾驭课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进阶路径上以访谈式、结构化研讨、案例教学等新型教学形式为主,重在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能力;三级梯队以青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一般具有学历高、学习能力强、干劲足等优势,但教学资历尚浅,未形成个人的教学习惯与风格,可塑性强。因此,在教学实操上以能熟练掌握现场教学、实境教学等基础教学形式着手,重在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认知和教学实践能力。同时横向延伸学科配套建设,按照干部院校对人才容量和急缺程度及教师所学专业、兴趣特长等进一步细分师资队伍结构,组建集体备课小组,通过“对口”锻炼、专业实践,为有不同发展需求的教师提供更多选择。对于教师个体而言,“老中青”三级梯队建设能够加强对团队成员错位发展的积极引导,对师资个体具有的专业特长进行充分培养和使用;对于组织而言,“老中青”三级梯队建设能够打通团队内部师资的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培育复合型师资奠定基础。对于团队而言,能够进一步营造“教”与“学”成长共同体,由青年教师“提问题”,骨干教师“解问题”,名优名师“评问题”,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相互促进的团队学习氛围。当然,为保障人才梯队结构的合理完备,使学科梯队始终处于可持续发展活力,“老中青”在结构配置上以1:2:3为宜。
“横”向联和培育平台是指立足教学教法特点,精准对接教师成长需求,着力构建与人才梯队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育平台。一是通过技术赋能拓宽教学组织再造渠道,破解教学形式“单一”等难题,如实境课堂、功能型教室开发等;二是通过多元平台搭建教师成长培育通道,破解教学渠道“不畅”等瓶颈,如送教下基层、在线视频平台等;三是通过“全流程”机制保障激发师资内生动力,破解师资成长“惰性”等困境,如课程申报制度、名师名课培养制度等。
(二)个人层面:加强青年教师的自学习、自组织,激发成长长才的内生动力
干部教育培训师资成长,一靠组织培育,二靠内生动力。内生动力来源于青年教师对自我进取和主观能动的认知。从青年教师成长过程来看,职业早期主要面临适应性与资源性需求,青年教师在这一阶段往往会面临自我发展的主观性、盲目性与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一是体现在专业知识有效储备不足。一是获取不够全面。青年教师大多学历高,多为硕士、博士,虽然接受过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学习,但还处于向经验型教师转型的过渡阶段,对于“两个规律”的认识研究,教学理念、内容和方式的科学把握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获取渠道单一。知识获取的渠道在于被动接收还是从实践中主动求索。目前来看,大多数青年教师由于专业知识结构广度和深度的限制,还不具备将学科教学知识有效应用到具体教学实践的能力。换言之,青年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知识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而是要通过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继而推动实践发展,力争做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和理论实践者。三是迭代更新不足。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显著加快,仅依靠职前阶段性学习或职后碎片化积累,对于走上干训讲台是远远不够的。干部培训如果不能做到知新知常,肯定会造成干部教育质量低效甚至产生负面作用。二是体现在专业发展积极性缺失。青年教师追求职业成就的意识相较于中、老年教师更加强烈,但往往由于自我认知不清晰、职业认知不全面,一旦个体与组织的目标、任务冲突,也就是当职业未来憧憬与当下压力相悖则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对待教学态度消极、工作缺乏动力等。因此,引导青年教师形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尤为重要。通过锚定切实可行的个人成长目标、清晰的职业规划,辅以师资队伍培养进阶路径,能够帮助克服职业倦怠和困惑,进一步拓展成长空间。
那么在对自我进取和主观能动的认知基础上,应积极引导青年教师科学掌握自主学习方法。青年教师自我学习重在解决两个问题:“教学”和“学教”,“教学”指“怎么教干部”,“学教”指“学怎么教干部”,事实上,当前青年教师在教学技能探索中更多考虑的是“教学”的问题,也就是“怎么教干部”“教干部什么”的问题,对于“学教”即“学怎么教干部”的供给问题则考虑得较少。结合青年教师进阶型过渡特点,更好地发挥自主学习行为的有效性,青年教师尤其要注重“学教”供给方式、方法以此适应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快速发展。青年教师在“学教”供给方式上应综合以下考量,一是从干部培训供给需求考量,青年教师宜选择层级最低的干部群体课程;二是从干部培训供给结构考量,青年教师宜选择面广量大的课程;三是从干部培训供给效率考量,青年教师宜选择能产生教研咨协同的课程;四是从干部培训供给特性考量,宜选择能彰显自身特色化、差异化的课程。青年教师在“学教”供给方法上要坚持两点,一是要“干中学”——提高“在游泳中学游泳”的能力。一是要有敢于“试水”的勇气,二是要提高在水下观察的能力,三是要学会在不断呛水中总结、反思、提升,才能“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二是要“学中干”——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不断向上更新建构学科知识,从学术框架及其学理逻辑讲政治。不断向下扎根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三)团队层面:强化团队协作、抱团作战的理念,放大集体备课的作用功效
《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指出:“组织教师分专题分领域开展理论攻关、集体备课,推动研究成果进课堂,着力提高教师用学术讲政治的水平”[5]。较之于自我学习,农村基层干部专业师资队伍培养的另外一种组织模式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提升师资队伍专业化能力极为重要的组织形式。集体备课强调的是组建以“备课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师资队伍,通过共享教学经验与教学资源以达到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教学能力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看,“集体备课”实现了由“自我学习”向“学习共同体”的迭代升级。一是有助于克服自我学习的局限性。干部院校教师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不自知,如对于政策、规律的理解和把握是否到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课程架构是否适宜、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符合干部学员实际等情况。尤其是对于初涉教学、资历尚浅的青年教师而言,集体备课缺位更容易使之不得要法。干部院校教师可以通过团队协作、团体备课激发教学火花、迸发创新活力,进一步弥补知识储备、教学经验及教学水平个体差异性,优化教学有效供给。二是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鉴平台建设。集体备课强调多主体共研,围绕共同课程开发项目,从教学主题凝练、逻辑架构梳理、案例素材选择、教学方式方法、重点难点突破等凝聚集体智慧、通过思维碰撞、研讨交流、反复打磨,最终达成教学共识,课程质量基于团队能力和集体共识之上,并且在大量知识补充、实践反馈、复盘反思中不断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既彰显了“学习共同体”成员的个性,又符合“学习共同体”团队的共性。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推动研究成果进课堂。因此,应综合考量课程开发难易程度、干训师资主观能动性等多方面因素,在人员配置、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等方面予以考量。人员配置上以3-6人为宜。人数过多,协调沟通有难度,思想难以形成共识,易流于形式;人数过少,组织力量不够,动力不足,进度把握难。组织结构上可分设三种资源配置:一是课程设计者,主要负责建构干训课程需求分析、课程建设理念、逻辑架构搭建、教学组织形式等;二是课程资源建设者,负责课程显性和隐性资源建设,包括相关政策文件、数据、案例等支持,确保课程内容的创新性、前瞻性、实操性与课程逻辑架构的一致性;三是课程执行者,负责将课程设计、资源建设内容完整、高质量地呈现,以干部学员为中心,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优化课程体验、落实教学反馈,推进课程迭代更新。集体备课小组成员可以同为课程设计者、课程资源建设者、课程执行者,最终目的为力争人人都可独当一面。在激励机制上,一是强化组长负责制。组长负责统筹和协调,如调动小组合作积极性、持续跟进课程开发进度、协调相关资源支持和解决问题等。二是鼓励“同课异构”机制。教学本身是个性化建构过程,鼓励青年教师将“模仿”即通过观察他人的间接经验增进自身对教学的应变和驾驭能力作为教学入门的有效途径,更要在此基础之上拓展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反思式学习,逐渐形成自主教学风格,成为教学活动的自觉者,以达到“化异为同”的目的。
(四)行为层面:建立知识更新、实践锻炼的机制,补足教师成长的能力短板
《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强调要安排专职教师参加学习培训、调查研究和挂职锻炼,建立健全专职教师知识更新机制和实践锻炼制度。[5]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是干训师资专业能力提升的关键。要进一步拓宽青年教师接触基层一线的渠道,完善教师知识更新和实践锻炼机制,增强青年教师实践本领。一是选派专职教师到上级干部院校、兄弟院校、知名高校参加业务知识培训,通过系统的学习、研讨交流、外出观摩等,提升政策、理论、知识迭更的“热度”“维度”和“广度”,定期组织学习探讨和同行交流,进一步解放思想,认清形式,总结经验。二是选派职优秀青年教师到一线单位、基层乡镇挂职锻炼,了解基层工作、熟悉基层情况,从基层土壤中汲取养分,为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学和理论研究积累实践经验和素。三是鼓励和选派专职师资到村、社区、街道、乡镇等基层单位开展深度调研,加强与干部院校现场教学基地、科研基地、共建单位以及其他镇(街道)、村(居)、企业(社会组织)等基层单位联系沟通,通过师资送教、专题送课、服务送智等多种渠道方式,提高教研咨一体化水平。四是发挥干部学员能动性,可采用带班制、跟班制、学员论坛等方式增进对基层的了解,实现教学相长[7]。五是积极拓展和加强与周边地区高校、党校、培训机联合办学,建立教师进修学习交流合作机制,实现地域优势互补、学科优势互补,共建学术平台。
三、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师资的使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师资的统筹使用。《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强调建立健全符合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师资准入和退出机制、师资考核评价体系等。[5]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师资的使用要坚持动态管理原则,以形成组织认同、岗位匹配、学员乐享的优质专业师资库。
(一)建立师资准入机制
1、建立师资预入库机制
师资选聘预入库要经过课题拟定、遴选教师、培训班试用、预入库申请、领导审批等预入库程序,并根据培训师资特点建立“一师资一档案”。“一师资一档案”主要以呈现基础性要素、发展性要素和弹性要素为准入条件,基础性要素是指师资预入库刚性条件,如严格意识形态管理、师德师风建设、职业道德和准则等;发展性要素体现师资类型及授课优势,如“高校”型师资、“党政领导干部”型师资、“一线基层干部”型师资及授课特色等;弹性要素凸显师资加持特质,如教学荣誉、学术成果、特殊实践经历等;
2、建立师资入库机制
根据预入库教师登记表、预入库教师的入库申请表(通过试课综合评价生成),报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登记入库并颁发聘用证书。
(二)建立过程管理机制
1、建立意识形态管理机制
建立“教师入库提醒、教学内容预审、意识形态留痕、意识形态反馈”管理机制。一是加强教师入库提醒机制。对入库师资进行“强化意识形态”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提醒告知,并签订意识形态告知书。二是加强教学内容预审管理机制。由职能部门对课件(讲义)内容进行意识形态审核,确认无意识形态偏差后相应课程录入课程资源库。三是加强意识形态留痕管理机制。职能部门对每门新课开展全程录音并做好录音意识形态审查和整理归档工作。四是加强意识形态反馈管理机制。通过在线测评系统增加意识形态专项测评,及时掌控入库师资意识形态动向。
2、建立教学质量评估机制
建立“分类考评、多维评价、综合评估”考核评价机制。分类评价是指按照教师职称、梯队、教学方式等分层、分类设置考评标准。多维评价是指结合组织方、受训方、干部院校等多个评估主体,采用教学质量巡视、在线测评系统、学员座谈会等多个评估工具进行教学质量多维评价。综合评估是综合“分类考评、多维评价”结果将入库师资分为ABC三类师资,A类师资为定期综合排位前10%教师,B类师资为定期综合排位11%-80%教师,C类师资为定期综合排位 81%后位次教师。
3、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建立“三级动态”使用机制。即ABC三类师资分别对应“优秀”“良好”“保持跟踪”三个层级。优先A类师资推荐至重点班次、主体班级授课。关注B类师资授课变化情况,推荐B类师资至中等层次及以下班级授课。重点跟踪 cC 类师资授课情况,谨慎选择C 类师资授课对象,如非重点、层次较低班级等。师资库定期根据师资综合评估情况对层级进行动态调整。
(三)建立师资退出机制
师资出库要经过职能部门申请,主管领导审批等出库程序。出库管理分为定期清理和实时清理两种方式。定期清理是指对于长期不使用、岗位调整专业不符、排名末位等类型师资,予以定期清理。实时清理是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受到普遍质疑和投诉及时调整出师资库,对教学存在错误政治倾向、意识形态偏差等立即出库,不再续用。
参考文献
[1] 金伟栋.打造“三色”课程 助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江苏省苏州干部学院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创新实践[J].农村工作通讯,2022(06)
[2]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N] .人民日报,2019-03-02(0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 [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409/t20140930_175746.html
[4] 习近平.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7.html,2017
[5]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印发《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8-11/01/content_5336680.htm,2018
第一作者:章楠,苏州干部学院教学培训处教师,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干部教育培训;
第二作者:何兵,苏州干部学院教学培训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干部教育培训。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滨河路1728号电话:0512-68181700
Copyright®2022 江苏苏州干部学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53478号-2 苏公网安备3205050201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