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培训 > 教学研究

建构主义视阈下推进干部教育深度学习探寻

发布时间:2021-03-05 16:22:27 浏览量:8179


——以苏州干部学院为例

吉永峰
该文公开发表于《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


  摘要:党的事业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能力强的干部人才队伍,干部教育机构在推进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和事业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但目前干部教育培训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尤其是在深度学习方面短板突出。在建构主义理论的视阈下,苏州干部学院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实践方面从需求调研、模式创新、学科建设以及质量管控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在推进干部教育从形式化的浅层学习进入深度学习方面取得了新成效,为其他干部院校推动干部教育的深度学习提供较为系统的路径创新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建构主义,干部教育,深度学习

  干部教育的学习成效是增强党的领导力提升,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建设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抓手。从建党开始,我们党特别重视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并且日益制度化和规范化[1]。改革开放之后,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为经济建设,在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方面,各级干部面临前所未有的知识能力挑战。为适应形势需要,邓小平强调:“要有一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队伍[2]。”在1992 年南巡讲话中,他又提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3]。”“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4]。”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发展都告诉我们,没有全党大学习、没有干部大培训,就没有事业大发展[5]”。针对学习,总书记说:“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6]”同时,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在中国长期执政,专门教育培训干部,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革命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建设时期如此,改革开放新时期更是如此[7]”。2018年11月,中共中央下发《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对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水平和完善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体系提出了新要求。《规划》明确指出,“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规划》还从目标设定、内容体系、分级分类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解释说明,跟2013版《规划》相比,在内容体系方面,提出了“党的基本理论”“党性教育”“专业化能力”以及“知识培训”等,体现了学习的系统性和实效性;跟旧版相比,在学习成效方面特别提出了“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学习培训效果”以及“建立健全培训长效机制”等深度学习要求。干部学院作为党的思想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传播平台和载体,要引导学员更加针对性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推动培训学习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打造建立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队伍,为推动党的事业更加健康发展提供队伍保障。因此,探讨研究干部院校教育培训工作的创新路径和办法,切实提高干部教育质量和成效是目前干部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在研究干部院校教育培训的规律性和存在矛盾问题基础上,以苏州干部学院为例,在建构主义视阈下,推动干部教育深度学习方面做了有效探索,值得总结、探寻与推广。
  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几大矛盾
  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 全党大规模培训干部, 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先后颁布实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 (试行) 》,下发了《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等,干部自主选学和高校培训基地建设也在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在规模上远远走在世界前列,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得到国外同行广泛的赞誉。正是由于干部队伍建设持续不断的努力,特别是教育培训工作的不断加强,使我们的干部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面前能够做到统一思想、明辨是非、提高能力并增强本领,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干部教育问题依然存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培训需求跟培训供给之间矛盾依然存在,培训机构在设计培训课程时,通过主办方联络人的信息传递,供给方按照班级层次、学员构成以及办班主题来设置教学模块、设计课程和师资配备。这样的操作是表面性的、浅层次的需求对接,满足了班级学员的表面培训需求。但学员在培训学习方面的真正需求、当地发展的切实需要以及学员的个性化、少数派需求,在教学活动中并不会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从认知学的角度分析,学员囿于知识、视野和经验限制,对工作困难、困惑和短板到知识能力提升之间缺乏理性分析和深入研究,需要培训承办方即供给方精确调研、精细分析精密设计(图1);二是由于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承办方对主办方的现有状况的信息掌握度并不高,从而会出现教学设计中的模块设置、课程设置及师资配备与需求方产生落差甚至抵牾;三是教学主体——教师并未参与培训需求调研,存在需求信息的盲点,容易造成有效需求的落空。
  (二)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授课时空受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去理论铺垫讲解,虽然也有案例的剖析,但从学员角度来观察,每个学员的教育背景、地域特点、工作岗位和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和困惑千差万别,教师在很短时间能够通过自己对理论的理解和所掌握案例的讲解,解决学员的现实困难和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二是教学主体所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一般教学主体有两类来源,一类是教师(专业教师岗位,包括党校、干校、高校);另一类来自于相关行业的佼佼者和实践者,由于干部培训的参训者大多来自一线基层,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背景,而授课主体——教师却来自书斋,相对缺乏实践经验,在理论讲授方面具有优势,但在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方面,存在盲点,不管理论研究多么深入,参训者反馈总有隔靴搔痒和纸上谈兵的意味,而另一类教学主体——实践者或亲历者由于普遍缺少理论积淀,在授课过程中缺乏理论高度和一般性规律的总结提升,同样不易于引起学员的共鸣。
  (三)目标与实效的矛盾
  通过回访、调研的培训信息反馈来看,培训目标和实效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表现在训前的目标设定,缺乏定量分析、科学研判和量化指标,大多数培训主办方在组织办班之前会有个培训目标,但通常只是形势所需或只是工作任务的机械完成,这会导致后期的培训绩效考核与前期的目标设定之间缺乏定量化的实证说明;二表现在训中期,囿于教学资源缺乏动态即时调整机制,培训目标与培训成效之间缺乏灵活的良性互动;三表现在训后阶段,一方面通过定性的培训总结材料或学员结业大会对培训过程进行总结和考评,缺乏对整个培训过程的定量分析与科学的综合考评,同时,通过培训对学员的综合素质、工作成效以及工作业绩是否起到帮助或者提升作用,缺乏跟踪路径、测评体系和实证分析。总体来讲,在培训目标设定与培训成效实现之间,缺乏可视化的支撑材料和标准化的程序保障。
  (四)个体与群体的矛盾
  培训班是一个整体,无论主办方、承办方或者教师及教辅人员,均是从群体或班级的角度切入问题,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但必须明确的是,班级是一个群体,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学员所组成,在班级运行过程中,个体的学习诉求有时候与群体一致,但由于个体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认知状况、工作阅历以及岗位职级等差异,个体与群体的学习诉求大多时候会不一致,难免会出现少数服从多数,个体服从群体的现象,会出现照顾群体或者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而忽略个体或者少数派的个性化诉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对被动学习者或者对自身培训目标不明确的参训者来讲,如何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二是在个体的培训需求方面,如何做到机制上的保障;三是在个体需求与群体利益出现冲突情况下,如何在不损害群体利益前提下,最大限度满足个体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二、建构主义对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深度学习的分析与探索
  开展干部教育与训练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培训推动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能力、拓宽工作视野、提高工作本领。显然,以上存在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培训仅仅停留在浅层学习的阶段,还未进入教育培训的深度学习阶段。笔者认为通过建构主义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向深度学习转变,是推进干部教育提质增效的不二法门。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是在Piaget的“认识发生论”、Vygotsky“智力发展理论”以及Bruner“认知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经过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理论。在《发生认识论》中,Piaget提出了“建构”这一概念。经过研究,他发现儿童与成人在对同一现象的解释与认识中存在差异,这就表明,认识这一活动具有建构性质,即因人而异,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与基础[8]。同时,为阐述说明这一概念,Piaget还提出了同化与顺应这两个概念。所谓同化,即是指新知识纳入到主体已有的认知之内,只有借助于同化,新知识对于主体而言才拥有了意义与价值;而当主体认知体系不接纳或无法解释新知识时,此时主体必须进行内部认知结构的变革,使之与新知识相适应,这一过程被称之为顺应。经由同化与顺应,主体认知结构不断得以重构、发展(如图2所示),这也是儿童智力发育和发展的本质。
此后,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建构主义进行了发展和研究。Kohlberg从认知的性质与发展条件充实了建构主义理论;Tenberg和Katz则从个体的能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作用方面做了有益探索;M.S.Wittrock提出了学习的演化、孕育与生成模式;D.Jonassen与T.Winograd提出了非结构的经验背景;包括极端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以及温和建构主义等等,都从不同方面对建构主义进行了发展[9] 。这些探索研究都为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建构主义从五个方面影响了教学实践,分别是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场所、教师角色和学员角色。具体如图3所示。
  (二)深度学习理论概述
  深度学习又称深层学习,最早是由瑞典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在对大学生阅读实验研究中发现并提出,二人发现,分为两组的学生阅读同一篇学术文章,并被告知会对此文章进行提问测试,而两组被测学生采用两种阅读方式,一组关注被提问的内容,注重知识片段的记忆;另一组学生则通过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注重文章主旨与大意的把握探寻。二人将第一组学习模式称为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后者被称为深层学习(deep learning)。随后,学界对深层学习的研究逐渐增多,不断深入。Entwistle根据现象图析学对学习方式进行研究,开发了“学习方法问卷”,并将问卷分为深层学习、浅层学习和策略性学习三因素,每个因素又分为动机和策略两个维度[10]。Biggs在Entwistle基础上开发了“学习过程问卷”,提出了类似学习方法类型——策略学习[11]。William. Flora Hewlett 基金会的深度学习能力项目则在此基础上将深度学习研究进行了深化和完善,该项目将深度学习分为掌握核心学科知识、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解决、团队协作、有效沟通、学会学习和学习毅力等6大维度。
实践操作层面,一般认为深度学习主要体现认知、人际和个人三个层面,并在此基础上将认知层面分为迁移学习、批判性思维;人际层面分为团队协作、有效沟通;个人层面分为学会学习和学术心志。迁移学习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互动与影响;批判性思维意味着合理质疑与反思;团队协作则是指以共同目标为基础,发挥自身优势,相互合作,最大化团队效率的能力;有效沟通是指分享想法与意见并获取反馈的能力;学会学习是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具有达到目标所需的灵活的策略和技巧;学术心志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实现目标所具有的心志和内驱能动性。
总体来说,认知层面强调基本知识内容的掌握,自我层面强调主体需求的满足及知识内化,人际层面强调知识的运用。该理论认为“认知、自我、人际”三个层面逐级递进,认知是基础,然后是自我内化,最后是人际互动。在这一理论视角下,干部教育培训应从“认知—自我—人际”三个层面构建干部综合素质与能力训练模型。
  (三)建构主义推进深度学习的逻辑路径
  1.建构主义通过教学过程推动深度学习
  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实践,学习通过互动,在同化与顺应过程中,新旧知识体系进行互动碰撞,产生了深度学习在基本认知层面的改变,即迁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同化的过程必然产生内化,而内化正是迁移学习在深度学习认知层面的凸显;而顺应的引爆点即批判性思维是深度学习在认知层面上的体现
  2.建构主义通过教学角色转化推动深度学习
  跟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同的是,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主体进行了转化,从以教师主导教学转化为以学员为主体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作为辅导和催化师引导教学,而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的凸显可以大大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会学习和学习心志,从自我层面推动深度学习。
  3.建构主义通过变换与创新教学形式推动深度学习
  在传统非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学是面授式教学的主体——教师的独角戏,教学场景单一,形式呆板,而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由个人变为团队,学习不仅仅停留在个人认知层面,而向自我和人际层面延伸。建构主义通过变换、创新教学形式推动深度学习主要有两方面表现。一是通过变换教学形式,从单一功能的普通教室向理实一体的实训课堂转换,运用新闻媒体、议事协商、结构化研讨、科学决策等理实一体的新型实训课堂,通过空间转换,运用新型教学设备和工具,引导学员一步步进入教学环节,从而在活动或游戏中激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变被动吸收为主动参与,从而推动教学通过内化和顺应从认知层面向自我层面转化,将学习引向深入;二是通过新型教学模式推动深入学习,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角色扮演教学、模型辅助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动学员由统一组织的个体学习向以创设情境的合作学习转换,将学习从认知和自我层面向以团队协作和有效沟通为特征的人际层面迁移,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实战型,从而实现深入学习。
  三、建构主义推进干部培训深度学习的探索实践
  苏州干部学院在40多年的干部培训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在推进干部教育深入学习过程中,结合学院实际和学员特点,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值得总结推广。
  (一)加强训前调研,确保精准施教
  教学主要由三因素组成,分别为教学的主体、客体及教学资源,干部教育培训要跨越粗放型的浅层学习阶段,进入到精细化的深度学习阶段,训前的基础调研工作非常重要,基础调研工作的扎实准确与否,是干部培训工作成败的关键一环。苏州干部学院在推进训前调研方面主要有三个抓手,一是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打破时空,在班级尚未成形之前,提前介入班级需求调研,通过平台、数据搜集班级需求;二是通过与学员平台互动,确定培训目标;三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培训项目组分析、归纳需求信息,形成问题痛点,设置教学模块,确保精准施教。
  (二)深耕校内主课堂,建好培训主阵地
  按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活动的三要素中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化为学生,教师不是主角,不担纲教学主体作用,但这仅仅只是角色的转化,并不意味着教师身份的弱化和功能的退化。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催化、引导作用尤其重要,堪称灵魂。推进深度学习,一要提高教师综合素能,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要求通过互动教学推动认知层面的构建,这就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理论功底,更需要具有临场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和总结提炼能力,这就要求干部院校深耕校内主课堂,提高教师综合素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二是要合理设置教学模块,在干部教育三要素中,教学资源在教与学之间起承上启下和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在教学模块设计方面,苏州干部学院突出特色,有所为且有所不为,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立足学院实际,结合苏州特色,设立了“红+蓝+绿”三大教学模块,其中“红”代表党性教育,“蓝”代表能力知识提升,“绿”代表“三农”培训,三模块的设置紧跟形势、立足苏州并结合学院实际,切口小、基础牢、入手快,易于推动专业化培训和干部教育的深度学习;三是推动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核心课程是学院推动培训向深里走、向实里走的重要抓手,在“红、蓝、绿”三大教学模块基础上,通过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推动学院干部培训学科建设的稳步发展,同时,推动了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形成了教学资源与教学主体之间教教相长的良性互动。比如学院充分挖掘利用苏州现有教学资源,成功开发了以“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为主题的“三大法宝”红色教学模块,挖掘范仲淹、冯梦龙、况钟、顾炎武等苏州籍古圣先贤为代表的政德典范,打造了以“政德润苏”为主题的“红”模块系列核心课程,挖掘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这一独特资源优势,成功开发了以“园区经验”为主题的“蓝”模块系列核心课程,立足苏州“三农”发展优势,成功开发了“苏州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的“绿”模块系列核心课程。通过深耕校内主课堂,推动学科建设,打造名师团队,为干部培训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做了有益探索。
  (三)综合运用新型教学形式与技术,推进教改持续深入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情境、对话、协作与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要素,因此培训方式和模式的创新是关键,最好的学习办法是将学习参与者置身于真实的情境内,通过触摸、感受,获得知识,经过同化与顺应实现新知识的建构[12]。苏州干部学院近年来大力推动教学模式和方式创新,通过现场教学以及实训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变换教学场景,推动教与学的角色互换,增强学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度,大大提高并推进了培训实效和学习深入度,取得了明显的教改成果。一是精耕现场教学,不断推动现场教学的专业化和深度化,学院隶属于苏州市委市政府,属地方干部培训机构,经过深入分析研判和准确定位,学院虽然在理论研究深度与广度方面不具有很强优势,但学院立足苏州,拥有苏州“三种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和改革开放之后所孕育创造的先进文化)的独特教育资源,在现场教学方面,学院持续发力,精耕细作,通过深入挖掘“三种文化”内涵并成功打造了158个现场教学基地,同时在现场教学模块设置、师资队伍打造、教学主题遴选以及教学质量评估方面也深度探索,通过“三学两讲解”1和“三化四现场” ,结合建构主义培训模式下的培训方式方法,持续推动现场教学走深走实;二是深耕新型教学模式创新,不断推进教学的实效性和高效性。在原有智慧课堂基础上,学院新推出媒体实训室、创新学习实训室、议事协商实训室和科学决策实训室,同时,立足苏州发展经验和学员需求,立足学院特色,结合时代特征并凸显地方特色,推动建设以苏州“三大法宝”3为主题的火红年代“追梦学堂”,一方面通过新型教学模式,凸显学员在培训学习中的主体性,增强、趣味性、参与度和学习获得感,推进学习向深层转化,同时通过声光电以及5G技术,大大增强学习的管控度,提高学习的高效性,从而推动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的进阶跃升。
  (四)整合优化培训资源,推进闭环培训和流程再造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不是传递客观知识的单向活动,而是为学习者创建建构主义情境,提供更多教育培训资源,从而确保培训效果和目标的完成与实现。苏州干部学院在推进干部深度学习的探索过程中一方面从训前出发,加大调研力度,深挖有效需求和真实需求,另一方面从训中和训后着手,狠抓过程管控和后期培训跟踪。一是整合优化培训资源,增强教学互动,通过重设培训业务部门,将教务部划分为教学部和学员部,将教与学分开,增强“学”的主角能动性,为以同化与顺应为标识的认知层面的建构打通关节,确保流程顺畅,为深度学习打好基础;二是设置教学质量管控部,变自我质量评价为第三方质量评价,形成即时性的教学反馈控制系统,这种闭环式的全流程教学活动为深度学习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设置教育培训外联部,强化训前期与训后期的调研、分析与跟踪功能,一方面通过训前调研,为训中深度学习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支撑,另一方面,通过训后期的评价与学员返岗后的跟踪服务,通过案例搜集、数据汇总以及模型分析,对培训项目进行科学性的评估,分析培训得失、利弊和存在问题,为继续推动开展教育培训深度学习提出意见与对策建议。

  结语:苏州干部学院具有40多年的办学经验和实践探索,在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方面曾以“没有一张相同的课程表”而闻名,其办学形式的灵活性、理念的超前性和内容的实效性得到了各级领导干部、学员的普遍认可,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学院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先后在部门设置、流程再造和师资打造方面从形式创新、科技赋能以及教学角色互换等方面大力推进干部教育深度学习,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挖掘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培训班课题组,杨建,刘彦武.努力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02):45-48.DOI:10.13903/j.cnki.cn51-1575/d.2013.02.013
[2]《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25.
[3][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382.
[5] 习近平.第五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N].人民日报,2019-03-28.
[6]习近平.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话[R].2013-03-01.
[7]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5-12-11)[2019-03-24] 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501/c64094-28317481.html.
[8]宋红波, 耿殿磊.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8) :88.
[9]姜俊和,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启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 :5.
[10]矫怡程, 汪雅霜.国外大学生学习方式调查问卷的比较研究——以ASSIST与R-SPQ-2F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2 (4) .
[11]矫怡程, 汪雅霜.国外大学生学习方式调查问卷的比较研究——以ASSIST与R-SPQ-2F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2 (4).
[12]吕林海, 龚放.大学学习方法研究:缘起、观点及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 2012 (2) .
[12]朱茂玲.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4(5):120-121.
[13]陈燕楠.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创新的新趋势[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05):28-31+118.DOI:10.14063/j.cnki.1008-9314.2012.05.009.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滨河路1728号电话:0512-68181700

Copyright®2022 江苏苏州干部学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53478号-2 苏公网安备3205050201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