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培训 > 学员之声

善借“苏州之智” 争做“奔涌后浪”

发布时间:2023-06-15 15:33:34 浏览量:4667 来源:学员工作处

5月22日至31日,期盼已久的“全国乡村振兴中青年骨干研修班”在国家乡村振兴局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的精心组织和江苏苏州干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开启了为期十天的系统性培训。作为天津市乡村振兴战线的学习代表,能够来到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苏州学习,深感机会难得、荣幸之至。期间,苏州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实践,毫无不留的分享给我们,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苏州作为改革先行示范区的责任与担当,解码到了苏州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经验和做法。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苏州的农村,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这里的乡镇似乎和城市没有较大的差异,但更有具有现代化农业农村应有的韵味和乡愁,这里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宜居环境,谱写着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画卷;这里有发达的乡镇企业,坚实的集体经济,对于如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现代化农业强国,创新提供了苏州经验;更重要的,这里的乡村出处都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扎实体现了苏州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有的初心和使命。

擦亮党建的活招牌,打造集体新样板

在张家港区域地图中,永联村在一个最不起眼的边角上,“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全村欠债6.4万元”,1978年以前,永联是一个又穷又小的村庄。43年后,一幅“产业兴旺、小镇水乡、花园工厂、文明风尚”的现代化农村美景映入眼帘。每天来这里取经、学习的人群络绎不绝。该村的吴栋材老书记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现任村书记吴惠芳也参加过对于自卫反击战,脱下军装,穿上农装的他们,接续把“让永联老百姓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日子”作为初心使命,依靠党的农村政策,带领永联村走出了一条工业化牵引,带动城镇化建设,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如今的永联村已基本接近现代化,成为了中国乡村振兴的样本。这里从不缺少抢抓发展机遇的眼光,从挖塘养鱼到开办八个小工厂,再到决定上马轧钢、发展炼钢,从永联小镇建设到发展乡村旅游,每一次都抓住了党的政策机遇。这里也从不缺乏改革创新的精神。近年来,永联村企全面实现了产业结构、治理结构和班子队伍“三个转型”,为助力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这里始终坚持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在帮助村民充分就业的同时,鼓励村民勤劳致富。如今,永联村民人均年纯收入接近6万元,村民每年每人平均从村集体直接分配的收入近1万元,真正实现了“进了永联门就是永联人,凡是永联人,待遇人人都平等”。在这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集体主义并不过时,过时的是集体主义的实现形式。”正是这样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才真正让永联村以先行者的担当和奋斗者的自觉,瞄准“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要求,奋力谱写了乡村振兴永联新篇章。

爱民守信的“领头雁”,敢叫日月换新天

本次培训期间,我有幸学习到了常熟市蒋巷村常德盛老书记的光辉事迹。50多年来,他先后担任大队长、村书记,始终牢牢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那个“一手抓革命,一手促生产”的年代,面对“蒋巷泽坞锅底塘,十年九涝一旱荒,泥堵围墙茅草房,树皮草根拌青糠”的困难局面,他没有退缩,喊出了“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响亮宣言。依靠“农业起家”的理念和思路,带领大家实施了长达10多年的治水改土工程,靠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肩挑背扛,累计完成50多万立方米土石方,千亩低洼地填高了1米多,将烂泥地变为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宽敞的旱涝保收粮田,解决多难的吃饭难问题。为了让“最困难的农民也能安居乐业”,继“农业起家”之后,老书记带领大家开启了“工业发家”的独特改革发展之路,从决定兴办建材厂开始,他靠着星夜兼程的拼劲为村集体经济打开的市场,原来的建材厂早已发展成为昌盛集团,成为了华东地区知名的轻、重钢结构和轻质建材企业,为全村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当蒋巷村民的米袋子、钱袋子双双鼓起来后,面临着还要不要继续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他敏锐的发现了乡村旅游的广阔前景,创造性的提出“旅游旺家”的新思路,如今的蒋巷村,户户小别墅,农、林、游、购、娱一应俱全,每年能吸引游客20多万人次,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这里却看不到连片的工业厂房蚕食农田的现象,依然保持着江南水乡田园之美。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动共赢。目前,老书记已经80多岁了,从他身上依然能够看到50年前那个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青年模样,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共产党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他也会是我不断学习的目标与榜样。

千年桑蚕新思路,织密特色经济网

来到吴江太湖雪桑蚕文化园,刚刚到这里,就被眼前的景致所深深的吸引了,太湖雪蚕桑文化园,是中国首个以蚕桑为主题,集农业示范、蚕桑科研、文化休闲、科普展示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内院是一个恢弘大气的四合院式建筑,庭院内的装修布置亦无不渗透着蚕桑文化的元素,初次走进这里,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有“味道”、更有特色。“蚕”原本是我国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重要体现,都是值得让我们去学习和理解的,尤其是来到了苏州吴江震泽,它不止具有多彩的观赏性,更多的是它传承着千年文化和经济属性。虽然,桑蚕文化并非苏州独有,其他省份也有不同模式的桑田文化园,但在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参观丝绸制造产业链的全过程,了解从蚕茧—抽丝、到编丝,配色等丝绸制品加工的全过程,看出了现代农业产业园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路理念,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原来特色产业园区的打造,不仅要“大”,而且更要“小”,“大”指的是我们在发展招牌经济的过程中,要以大的格局、大的气魄去谋划、去设计。而“小”更加重要,是我们要善于从细微之点,挖掘创新,让文化遗珠重新成为和现代农业经济相适应的璀璨珍珠。

十天的培训,短暂而充实,不但典型案例真实生动,印象深刻,在学习后,更是对苏州乡村振兴战线的干部们肃然起敬,也对我这个乡村振兴新兵起到了极大的鼓舞,“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论是苏州抢抓机遇、超前谋划的意识、还是居安思危、创新发展的理念,都是我今后工作的宝贵经验,是我在全力服务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指明灯”。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市乡村振兴局)组织干部处(人事处)沈  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滨河路1728号电话:0512-68181700

Copyright®2022 江苏苏州干部学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53478号-2 苏公网安备3205050201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