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信息 > 学院新闻

《泰安日报》头版报道该市基层干部赴我院培训

发布时间:2012-08-22 09:47:09阅读次数:7869


  编者按:3月21日至4月28日,我院受泰安市委组织部委托,先后承办了7期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培训了近1000名村党组织书记。5月23日《泰安日报》头版以《借得东风好扬帆——我市实施“强村固基”工程千名乡村干部示范培训综述》为题进行了相关报道。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供学习交流。

借得东风好扬帆
——我市实施“强村固基”工程千名乡村干部示范培训综述
记者 孙振华


  这是一次思想的启迪,6天紧凑的行程,乡村干部们不仅掌握了先进理论,更领略了理论指导下都市村庄的建设风采。
  这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充实集中的内容,乡村干部们不仅收获了发展模式各具特色的成功经验,更感悟了打破常规、开拓创新、拼搏实干的奋斗精神。
  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多视角的思考,乡村干部们不仅学到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思路招数,更强化了夯实党的基层基础工作的扎实措施。
  这有一个值得期待的愿景,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的村干部们,将站在新起点,开启“富民强市”的新征程。

沐春风 扬帆远航正当时


  富民强市,吹响了全市经济跨越发展的强力号角;“强村固基”,开启了幸福泰安基层组织建设的全新征程。
  阳春三月是播种希望,孕育收获的季节。3月21日至4月28日,市委组织部组织部分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等近1000人,分七批进行集中示范培训。今年初,市委着眼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村级组织服务功能,研究提出实施“强村固基”工程,落实“百千万”行动计划,组织万名乡村干部集中进行培训,市财政列出专款,组织千名乡村干部示范培训活动。
  组织千名乡村干部培训活动,是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重要内容,是我市实施“强村固基”工程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市委组织部高度重视,创新工作思路,认真研究,制定方案。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平对办好万名乡村干部培训示范班提出明确要求,并在第一期示范班开班仪式上提出明确的培训目标,对参加培训的“第一书记”、支部书记寄予了殷切期望。市委党校等承办培训机构将此次示范培训活动作为全年工作重点,精心设计培训课程,高质量组织教学,为办好培训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确保培训工作有序进行,每期培训班采取封闭式分段培训,市委党校培训2天,集中进行理论知识准备;苏州市农村干部学院培训4天,现场实地取经,专题剖析经验。日程安排紧凑,培训主题突出,培训课程相互衔接,系统性针对性强。此次培训班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课程设置突出了“强村固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这一主题,突出了农村党组织书记和“第一书记”这个群体;培训方式上既有本地培训,又有异地教学;既有理论讲授,又有互动研讨;特别是把苏州的现场教学与专题理论讲授相互印证,增强了培训效果,提高了培训质量。现场教学安排了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市城乡一体化示范村永联村、常熟市全国文明村蒋巷村、相城社区灵峰村、泰元社区等6个教学点,专家多视角剖析先进经验,大家学到了苏州乡村经济发展“资源资本化、收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成功做法,村级集体经济滚动发展,相邻村庄资源整合抱团发展,乡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建设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学经验 感悟苏州“经营”之道


  苏州经验,让乡村干部们心潮澎湃,备受鼓舞;专题剖析,让理论准备与现场教学充分结合,相得益彰。
  永联村内,步履所及,兼具农村田园风光和城市时尚气息,处处令人耳目一新。蒋巷村里,看别墅红瓦白墙,园区葱茏滴翠,好不惬意!
  张家港永联村从长江湾里围垦而出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最小最穷村落。在村党委书记吴栋材的带领下,永联村首先打破“以粮为纲”的产业禁锢,创新经营理念,变水洼劣势为优势,开挖鱼塘养鱼,收获了“第一桶金”;20世纪80年代中期,瞄准“农民盖楼房需要钢材”的潜在市场,投资30万元创办了作坊式轧钢厂,步入“以钢兴村”、“以工富民”的轨道;2002年,永联人三破“唯上、唯书”的跟风习惯,走出“村企合一”的发展之路,实现土地资源的资本化;2007年末,永联人再次发力,推动永钢与沙钢集团的联合重组,村集体让出控股权,优化了资本结构。在一次次“破”与“立”的创新中,永联村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的优化发展,整合周边村庄,为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今,敢于创新的永联人将永联模式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转化成一种生息资本,发展永联的特色旅游。学员们深深为永联人这种永不停息的经营与奋斗所感染、所震撼,进一步激发了奋起直追、加快发展的热情和干劲。
  改革前的蒋巷村,地势低洼,“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村支部书记常德盛带头喊出了“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口号。他严于律己,创业之初就提出“个人不住最好的房子、不拿最高的工资、不坐最好的车”,组织发动群众疏通河流,开沟降渍,建圩造田。经过10年奋战,蒋巷田块成方,树木成行,沟渠成网,土壤肥沃。在“农业起家”的基础上,上世纪90年代初期,蒋巷村办起了工厂,由当年新型建材彩钢复合板的轻质建材厂发展成的常盛集团如今已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轻、重钢结构及轻质建材企业,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区,实现了蒋巷村“工业发家”的拓展。进入新世纪,蒋巷村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产兴村的新思路,全面调整种植结构,依靠工业反哺,打造了常盛工业园、农民新家园、村民蔬菜园、蒋巷生态园和千亩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四园一基地”,每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实现了“旅游旺家”的提升。蒋巷人“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发展三部曲,凝聚着蒋巷人抢抓机遇、坚韧不拔、愈挫愈勇的拼搏精神,创造出一个村强、民富、人和、景美的“世外桃源”。蒋巷村的发展成果深深地感召、吸引、鼓励着广大学员,我们从蒋巷村的发展历程中看到了美好的前景。
  而在相城社区灵峰村和泰元社区,乡村干部们也看到了新农村社区建设结出的累累硕果:怡然的环境、完善的服务,更激发了乡村干部们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热情。

谋长远 高起点实现新跨越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苏州之行,激起了乡村干部们干事创业的火花。
  “参观了灵峰、永联、蒋巷等先进村庄,我被苏州新农村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拼搏历程和强劲态势深深震撼了,我会把所学所闻及时传送给基层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培养敢于创业、善于管理的乡村干部队伍。”岱岳区满庄镇党委书记张建峰把这次培训形象地称为“盛宴”与“洗礼”。来自泰山区省庄镇“强村固基”办公室的李世义感慨道,“纵观苏南经济强村的发展历程,坚定了我们扎实推进‘强村固基’活动的决心和信心。”市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王海峰表示,“苏州经验再次证明,科学发展、富民强市关键在人,关键在班子。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培养思想解放、敢于创新、干事创业的村级班子,不断提高引领发展的本领。”
  “永联村的成功经验有三个不可复制,三个可复制:党委书记吴栋才的个性不可复制,但以他为首的党委班子的党性可以复制;永钢集团不可复制,但其成长路径可以复制;永联模式不可复制,但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做法可复制。”“取经”归来,东平县老湖镇前埠子村“第一书记”周长顺信心满满。宁阳县文庙街道泥家村第一书记韩庆全则壮志满怀:“重新审视泥家村的发展,结合泥家村毗邻县城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等资源优势,进一步梳理了村里的整体工作思路,强村固基,提升与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全力以赴建设幸福新农村……”
  “学习苏州村集体‘经营’理念,指导所辖村庄因村制宜,依托优势,探索兴办企业获利、产业服务创收、资金入股分红、盘活资产增值和土地运营生财等多条村级集体增收道路。”苏州之行让新泰市泉沟镇党委书记李斌理清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形势需求,实行多元化增收,结合黄叶村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和生态林,狠抓招商引资,盘活闲置资源。”肥城市王瓜店街道办事处黄叶村支部书记张吉和感触颇深。目前,黄叶村累计植树128万株,发展菌菇养殖项目,引进中建集团开发沙土资源,去年集体收入160余万元。担任村支书28年的张吉和说:“我将继续学习蒋巷村常德盛书记上项目想尽千方百计,跑遍千山万水、费尽千言万语的创业精神,带领全村人民实现村强民富,发展再上新台阶。”
  坚冰已破,航向已明。苏州的成功经验给我们以丰富的启示,激发我们由管理村庄向经营村庄转变,由服务群众向富裕群众转变,由上级帮扶向自我提升转变。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凝心聚力“强村固基”,泰安新农村建设正蓄势迸发,扬帆起航,为富民强市再添新动力!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滨河路1728号电话:0512-68181700

Copyright®2022 江苏苏州干部学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53478号-2 苏公网安备32050502012047